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

機不離手的後果 @.@

由於要配隱形眼鏡的關係,所以現在習慣了每年順道檢查一次視力。近視度數暫時都保持沒大變動,散光不算有,都易配鏡 :)

上年一切正常,誰知今天驗眼時,檢查完度數,一照眼底相,視光師即問我是否經常看電話,看什麼多  @.@ 我答都多,什麼都看 :p 加上之前工作每天對著電腦,其實好多時都覺眼睛易累。


經他解釋,原來我兩眼球的黃斑點周圍都較紅、較深色,長時間勞累所致。一聽當然擔心!他建議減少看電腦或電話,一段時間後要稍作休息,看遠近東西,做一些眼球運動,讓眼睛得以休息,一段時間後,情況會得以改善的!當然,保護眼睛的運動要持之以恆。


唉,自己雖然不是嚴重的低頭族,但「高智能電話」的出現,著實衍生出好多周邊的問題。的確令人「有又煩無又煩」。以前有聽過「黃斑病變」這名詞,以為上了年紀,或深近視才大機會有,想不到現在「低頭族」也會產生出來。以後一定會好好保護這對靈魂之窗才可以 !!



上網找到些資料,希望看多些可以自我警惕吧 ~


黃斑點病知多D
香港經濟日報
黃斑裂孔和黃斑前膜較常見
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黃斑點疾病,但實際上對它的認識又有幾深入呢?原來此病可分為很多種類,其中黃斑裂孔和黃斑前膜都是十分常見的,且常發生在長者身上,多了解這兩個疾病,非常重要。當眼球的黃斑區 (Macula) 出現一個破洞,便稱為黃斑裂孔。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副教授賴旭佑醫生說:「此病多發生在高齡人士身上 (50 歲以上),成因不明,或許與自然退化有關,因為隨年紀增長,眼球玻璃體後皮質會逐漸收縮,使黃斑區的前後牽拉而形成。」

有研究發現,深度近視者 (即 800 度或以上),有機會患上黃斑裂孔,估計是由於他們的眼球過長及眼底出現退化,初時黃斑有分裂現象,漸漸再演變至裂孔,甚至有可能出現視網膜脫落。「深近視人士患黃斑裂孔的機會較一般人高 4-5 倍,而每 300 名深近視患者中,約有一人會患上此症。另外,眼睛曾受創傷都可能有機會患上。」他表示,黃斑裂孔的常見徵狀為中央視力模糊、影像變形,例如看東西時,會發現影像的中間部分好像不見了。基本上,此症可分為 4 期,每期的徵狀都有分別:第 1 期:為形成前期,發生視網膜中心凹陷脫離,視力輕度下降,經檢查後,可發現視網膜中心凹陷呈黃色斑點,約有一半病人會自動復元。第 2 期:黃斑裂孔形成,有視網膜中心凹陷或其周圍的全層裂孔,視力明顯下降。第 3 期:裂孔變大,玻璃體後皮質仍與黃斑黏住。第 4 期:玻璃體後皮質完全脫離,伴隨較大的全層黃斑裂孔。


患者的視力會隨着患病年日而退化,不過病情的發展則視乎個別情況,尤其是黃斑區前後牽拉的嚴重程度,一般約需 1-2 年時間才踏入第 3 或 4 期,但較嚴重者可不到數個月已發展到此階段。要治療黃斑裂孔,可透過睫狀體扁平部玻璃體切除手術 (PPV),把眼球內的玻璃體徹底清除,之後再進行內界膜 (ILM) 切除手術。內界膜位於視網膜前,會拉扯黃斑裂孔至無法修復,因此移除它便能杜絕拉扯的壓力。同時還要灌注可膨脹的特殊氣體或硅油,使視網膜的位置得以緊貼,而進行此項治療時,患者需要俯臥在床上一段時間,令這些物體可以穩固在視網膜內。


「PPV 手術的成功率高達 90%,加上現時採用微創手術,傷口較小,復元時間更快。愈早接受治療,痊癒率愈高。」接受此手術的患者,有出血、感染細菌的風險,亦有可能患上眼壓過高,但使用控制眼壓的藥水便能紓緩高眼壓。手術也會令晶體加速氧化,增加白內障的發生率,不過白內障遲早都會發生,所以問題都不算大。


黃斑前膜亦是黃斑病變常見的一種病,簡單來說,黃斑點表面出現一層纖維薄膜,便稱為黃斑前膜。賴旭佑醫生說:「此症的最常成因是老化,亦可由不同視網膜疾病引發,例如視網膜撕裂、脫落或血管性疾病,都會引起黃斑點增生一層纖維薄膜。如曾經接受過視網膜冷凍或激光治療,患此病的機會也會增加。」他指出,隨着纖維膜不斷增厚及收縮,使視網膜內表面皺褶,小血管被牽拉而伸直、扭曲和變形,嚴重時可致黃斑水腫或輕微脫離,引起視物變形,對視力有不同程度的影響。早期的黃斑前膜沒有任何明顯的徵狀,因此患者容易延誤治療。


病情輕微 (未有徵狀) 的患者,毋須接受治療,至情況較嚴重,如有中央視力模糊或影像變形,就可用 PPV 手術及切除眼球內之纖維體 (ERM Peeling) 等方法,當這層纖維薄膜被清除後,大部分患者的視力得到提升,而視物變形的情況亦能減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